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政府类的最高奖励,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温州医科大学共有5项成果喜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本科教育以第一负责单位获得二等奖3项,作为第二参与单位完成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研究生教育以第一负责单位获得二等奖1项,高等教育类获奖总数位列全国医药类院校和省属院校首位,在教学成果奖质量上和数量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本次获奖的教学成果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学校在稳步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构建高质量一流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凝练出更多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同时加大已有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助力新时代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构建。
成果名称
以“创新药物研发链”为主线的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成果主要完成人
林丽、李校堃、卫涛、蔡琳、田海山、王晓杰、黄志锋、王文秀、惠琦、叶发青、梁广、丛维涛、金子、龚方华、吴疆
成果简介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聚焦生物制药创新人才培养,以培养能从事创新药物研发的生物制药人才为目标,将“服务民众健康、扎根中华大地、增强民族自信、争创世界一流”的教育理念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经15年探索与实践,在国内率先将生物药物“发现-研发-转化-生产”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学中,建立了以“创新药物研发链”为主线,始于医、行于研、导于学、投于产的“产学研医”全链贯通、深度融合、良性循环的生物制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构建以创新药物研发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成功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的三个生长因子(FGF)创新生物药物的实践过程为契机,融合浙江省重中之重二级学科(药理学与生化药学)资源,构建了以“创新药物研发链”为主线的生物制药课程体系,融入“为国人创制好药”的思政教育。通过“一人一个FGF”的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研发思维和创新能力;打造“FGF树人大讲堂”“药苑·朗读者”等思政品牌。带领学生发起“肤生工程”公益活动,利用自主研发的原创FGF药物参与雅安地震、塘沽爆炸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救治,培养学生“工匠心、新药梦”的理想信念。
融合优势学科资源,构建了“以临床需求为牵引、以医药企业为创新和生产主体”的产学研医一体化的“四融合”生物制药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将“临床发现问题→实验室解决问题→企业实现成果转化→产品临床应用”的药物研发全过程有融入四年连续性实践教学中,架起校企医协同实践育人桥梁,提升学生药物研发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转化医学的临床思维。
构建了校企医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长效机制,打造具有创新生物药物研发经历、临床协同和产教研融合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过“引育、双聘、兼聘”等形式,与全球创新生物药领域专家交流合作,同时派遣教师到国内外科研院所、医院、药企进修学习,实现“共创新药-共申项目-共上课堂”,培养了一支校企医交叉互融,具备创新生物药物研发、临床协同和教研融合能力的师资队伍,打造了院士领衔、国内引领、世界一流的“生长因子类重组蛋白”创新药物研发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结出累累硕果
思政教育上,百余名学生参与“肤生工程”,为创面困扰人群提供救助服务,走入川藏青等地区,行程超10万公里,获浙江慈善奖;以学生为主体的“药苑∙朗读者”活动被全国高校思政网专题报道;“新青年下乡”获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和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1个,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集体荣誉9项。
人才培养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获双创竞赛奖125项,其中获“互联网+”和挑战杯竞赛全国金奖2项、一等奖3项,全国药苑论坛创新成果奖7项;主持国家和省级创新课题38项,参与获临床批件3个、授权发明专利67项(其中转化13项,学生第一完成人1项)。
专业建设上,生物制药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有效辐射药学类其他专业,药学、临床药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制药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培育出生物制药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优秀教学案例1项,省级一流课程17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出版的生物制药专业创新实践系列教材总印刷册数近5万册,被全国高校广泛使用;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2个、省级产教融合联盟1个和示范基地4个。
师资队伍上,培育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杰青/长江等国家级人才15人次;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3人次;入选教育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指委生物制药分委会主任委员,浙江省药学和中药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
学科发展上,药学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学科,连续3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0%,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突破性进步;获药学一级博士点和教育部中外合作药学博士项目;获生物药物相关国家科技奖3项,生物药物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