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政府类的最高奖励,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温州医科大学共有5项成果喜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本科教育以第一负责单位获得二等奖3项,作为第二参与单位完成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研究生教育以第一负责单位获得二等奖1项,高等教育类获奖总数位列全国医药类院校和省属院校首位,在教学成果奖质量上和数量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本次获奖的教学成果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学校在稳步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构建高质量一流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凝练出更多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同时加大已有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助力新时代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构建。
成果名称
中国特色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二十年探索与实践
成果主要完成人
吕帆、曹建明、朱雪波、李章平、林瑾、黄陈平、王世泽、苏强、许冬武、周健民、金伟琼、季国忠、李思进、谢协驹、叶军明
成果简介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新医改工作的重心,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是破解新医改难题的关键。加快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是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的重要保障。温州医科大学着眼国家战略与基层需求,以面向基层培养高质量、有情怀的全科医学人才为教育使命,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职业发展的新机制。从1999年开始,就对基层全科医生的执业环境和发展通道开展研究;2010年,在浙江省率先开展本科层次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人才培养;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国标省统 县管乡用”中国特色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学校承办教育部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十周年工作会议并牵头成立培养院校联盟,学校的人才培养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广。
“国标省统、县管乡用”是温州医科大学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在顶层设计上,以“国标省统”创新培养模式,保障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以“县管乡用”创新发展机制,保障人才职业发展的高前景。在实践过程中,围绕“下不去、用不好、留不住、难发展”的难题,学校重塑了医学与人文并重的育人标准;构建了5+3+X全周期的培养模式;创新了培养与职业发展的保障政策。实现了人才的“下沉”。
温州医科大学深化改革,实现了从实践创新到理论创新的升华。一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国标省统、县管乡用”的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体系涵盖招生、培养、就业、使用和发展的育人全链条,核心理念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采纳;二是形成了5+3+X全周期培养模式。模式提出的“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十六字”方针成为教育部指导新时期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范式要求,写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文件;三是形成了温医特色的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新机制。打造了“从高校到基层再到高校”的教育闭环,新机制为国家层面制定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政策提供了思路。
学校的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获得政府、学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温医大和联盟院校为基层培养了6万余名全科医生,纾解了基层卫生人才短缺问题;培养的学生质量高、评价好,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居全国前10%;培育出国家卓越医生培养计划项目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等,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5篇;依托成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提案8次,获国家、省领导人批示6次,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36次;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光明日报、健康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和教育部门户网站对学校的特色教育方案进行了72次相关报道;核心理念写入全国医教协同文件、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政策和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文件,在全国32个省推广应用,工作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