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深化“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7月7日,学校召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暨课程改革建设推进会。校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朱雪波,第一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卢中秋,第二临医学院执行院长林振浪,基础医学院院长薛向阳,研究生院副院长张翌,教务处副处长卢丽笋、金伟琼等出席,相关部门和学院教改班骨干教师等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朱雪波委员主持。
学院分别介绍了临床医学(5+3一体化)、眼视光医学(5+3一体化)、眼视光医学(新医科班)、临床医学(新医科班)、药学(生物药学创新实验班)、基础医学(周健创新班)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眼视光工程新工科班)本硕博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课程混合式改革的思路,并开展热烈交流。
卢中秋院长指出,学院校内率先在5+3专业中开展医学整合课程探索,并在2021年成功开设新医科班,在交叉培养、导师制等方面形成了阶段性成效,下阶段将继续在贯通培养课程等方面进行更多改革。
林振浪院长讲到,贯通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下阶段学院将继续完善贯通培养机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学生科研训练和临床实践,为优秀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成才通道。
薛向阳院长交流了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设置情况,介绍了本研阶段科研训练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并就目前实施的系列创新实验课程、自主科研项目等情况进行交流。下阶段,学院将重点在贯通课程实施、研学活动等方面持续发力。
朱雪波委员对相关部门和学院在探索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她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教育阶段衔接贯通。针对下阶段工作,她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创新贯通机制,要坚持系统性、协同性思维,进一步拓展本硕、本硕博、本博等贯通培养路径,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二是强化科研能力,打造本研贯通的研究课程,形成长周期、高水平和不间断的科研训练,启迪学生科研智慧,开发学生科研潜力;三是加快课程改革,在前期开展慕课和PBL案例库等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推进临床类课程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PBL小班研讨等先进教学方法的融合,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训练临床思维以及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四是深化部门协同,校内加强教务处、研究生院、学院之间的工作联动,校外加强与高水平大学、机构、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构建本研贯通、科教一体、产教协同的高水平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