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务首页 > 通知公告 > 我是教师 > 正文
温州医科大学关于开展2025年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
时间:2025-01-27    浏览:
作者:    编辑:郑璐    来源:


学院(部)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省级一流人工智能本科课程建设暨2025年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浙教办函〔202510号,附件1要求,现就做好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及范围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根据省教育厅工作安排,2025年秋季学期,实现普通本科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2027年,打造200门省级一流人工智能本科课程,其中50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50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课程和100门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课程打造15门省级一流人工智能本科国际化课程

1.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重点加强人工智能思维、基本方法、软件工具、产业应用和人工智能伦理教育,鼓励将人工智能软件和模型、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

2.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课程。面向人工智能紧密型专业学生开设,重点培养学生的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和机器人等专业核心技能。

3.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课程。面向相关专业学生开设,基于需求导向,通过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数字金融、智慧农业等各行业领域场景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提升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与创新能力。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40%以上。

申报范围

本次推荐课程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第一类)采用先建设后认定的方式其中规划类课程15左右、遴选类课程35左右规划类课程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全省名师名家共同建设,课程形式为线上课程。遴选类课程课程形式为线下课程或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国际化课程,课程形式不限,优质线上课程优先

所有省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2025年秋季学期面向大一新生开课2026年底前至少完成两个完整教学周期教育厅将对课程组织验收,结合课程建设完成情况和实际课堂效果进行认定

、建设原则

)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一批名师名家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全省遴选优质师资力量,通过共建共享,带动省内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实施分类建设。结合学校实际,针对研究型、应用型高校分别面向人工智能紧密型专业、理工农医类专业、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不同需求,分层分类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

)坚持多方协同。强化产教融合,鼓励高校联合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围绕实际应用场景开展课程建设。强化校际协作,鼓励跨校打造优质人工智能课程。

)坚持应用为王。课程建设应强实践导向,通过项目驱动、案例分析、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人工智能的素养和能力。

体现浙江特色。结合浙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紧密对接315”科技创新体系和“415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养更多适应我省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推荐条件

推荐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课程可采用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形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评等课程不在推荐范围。

推荐的国际化课程还须为面向国际学生开课的全英文授课课程。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来华留学教学经历和优良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推荐课程在认定前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并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者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课程在以下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一)教学理念秉持先进。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充分理解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将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必要环节,以课程育人为主渠道,通过覆盖全面、适应性强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学校培养层次和学生专业类别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内容建设,通过人工智能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助力各专业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培养。紧密跟踪人工智能前沿新技术,鼓励将人工智能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前沿性

(三)教学团队能力突出。充分发挥名师名家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和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领衔课程建设,强化产教融合,打造优质课程教学团队。鼓励跨校、跨学科、跨行业共建人工智能课程。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强化教学研究,定期集体备课,有力提升人工智能课程教师队伍的授课水平和授课能力。

(四)教学组织与评价突显学生中心以学生能力成长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围绕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的达成改革教学评价。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增强师生学生间的互动资源共享,及时反馈以提升教学效果。加强研究型、案例式、项目式学习,改革评价方式,通过真题真做,提升课程学习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五)质量保障助力课程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保障力度,支持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平台和实习实践平台建设,切实满足学生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的需求。加大优秀课程和教师的激励力度,提高教学业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的权重,营造重视人工智能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全英文人工智能课程及其国际化教材的建设支持力度。

申报工作安排

此次申报采用线上方式开展,分为校内遴选阶段和省厅推荐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申报名额

根据文件要求,我校可推荐申报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遴选3门,国际化课程1申报课程授课教师要求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课程负责人须为申报高校正式聘用的教师。每位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限申报1门,作为团队主要成员限申报2门。

各学院可推荐申报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遴选类不超过2门,国际化课程不超过1门。

(二)校内遴选

1.课程申报

申报课程对应填写《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书》(附件2)或《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国际化课程申报书》(附件4),并将申报书word版和pdf盖章扫描版及支撑材料上传至“教育教学项目评审平台”(http://jwc.kypt.chaoxing.com)。

2.学院(部)推荐

217日前,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登录评审平台完成审核推荐,并在系统对应上报《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汇总表》(附件3)或《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国际化课程申报汇总表》(附件5word版和盖章扫描件,汇总表须按推荐先后排序。

(三)学校推荐

学校将组织专家对申报课程进行评审,并择优向省教育厅推荐。具体工作安排另行通知。

(四)其他说明

请各学院(部)对照申报通知要求,做好组织推荐、评议评审、院内公示各环节工作,经学院审议通过后上报学校。

教务处联系人:郑璐、杨鸣哲;联系电话:0577-86689884;邮箱:jwcjxk@wmu.edu.cn;地址:茶山校区同心楼218室;

国际教育学院联系人:张晴,电话0577-86699031,邮箱zq123@wmu.edu.cn;办公地址:同仁楼A119室。



附件:1.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省级一流人工智能本科课程建设暨2025年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

         2.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书

         3.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汇总表

         4.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国际化课程申报书

              5.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国际化课程申报汇总表




教务处    

2025127


附件:

附件1: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省级一流人工智能本科课程建设暨2025年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pdf

附件2: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书.docx

附件3: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汇总表.docx

附件4: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国际化课程申报书.docx

附件5: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国际化课程申报汇总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