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务首页 > 新闻动态 > 教务要闻 > 正文
温州医科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展示③
时间:2023-09-16    浏览:
作者:    编辑:114044/郑璐    来源: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政府类的最高奖励,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温州医科大学共有5项成果喜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本科教育以第一负责单位获得二等奖3项,作为第二参与单位完成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研究生教育以第一负责单位获得二等奖1项,高等教育类获奖总数位列全国医药类院校和省属院校首位,在教学成果奖质量上和数量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本次获奖的教学成果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学校在稳步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构建高质量一流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凝练出更多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同时加大已有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助力新时代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构建。

成果名称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成果主要完成人

朱雪波、吕一军、林文诗、刘燕楠、洪晓畅、阮积晨、金伟琼、郑节霞、陈勰、卢中秋、陈先建、陈洁

成果简介

成果基于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以“新医科”卓越医师培养为目标,针对当前医学教育存在医学人文教育育人体系不完善、课程方案不完整、实践路径深度融合不充分等问题,自2005年起温州医科大学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着眼点,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做好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在大思政、大健康、大教育的框架下构建序贯式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一、“大思政”联动育人体系,搭建“一体化、双联动、三协同”的大思政育人系统。“一体化”育人体系:成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医学人文教育联盟、医学人文研究中心等,统筹校内外力量,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双联动”育人机制:建立临床学院与附属医院“院院一体”制度,实现全程化、医教协同管理;全面推行临床教师班主任制和本科生导师制。“三协同”教育格局:通过“千百十课程思政计划”,千门课程、百名优秀教师、十大示范院系,形成思政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格局。

二、“大健康”特色课程方案,构建包括“健康中国”“生命关怀”“人文实践”三大类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全民健康战略与健康中国建设》等“健康中国”系列课程,培养学生服务健康中国的责任担当与使命。开设《不同视角下的临终关怀学》等“生命关怀”系列课程,培养健康服务的专业技能与系统思维。开设《流动的急救课堂》等“人文实践”特色课程,引导学生把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等人文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大教育”融合培养路径,实现课堂教学、学校文化和社会实践相融合,形成高效教育场域。抓好课堂教育“主阵地”,把思政教育、健康中国战略教育元素融入课堂;建成62个教学基地和混合式教学团队,有效支撑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抓好学校文化“隐形课堂”,通过人体科普馆等物质文化,伟大抗疫精神等精神文化,向大体老师致敬等行为文化和医学人文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制度文化,共同培育学生敬畏、守护生命的价值追求。抓好社会实践“大课堂”,以健康服务为主题,通过健康宣讲、社会调研、医疗下乡等形式,构建校内外融合的实践育人共同体,让学生实践中学会服务健康的素养与技能。

经过18年探索,相关理论成果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权威刊物发表,实践成果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报道。以成果为依托,学校面向全国发起并牵头成立了“全国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联盟”,先后获批教育部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宣部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6个国家级基地,国家卓越医生培养计划项目、国家一流课程等30个国家级项目与课程,中华慈善奖等50个国家级荣誉,涌现出“感动中国人物”兰小草、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向上向善青年等优秀典型,培养了近2万名具有仁心仁术的医学生,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了贡献,为新医科建设提供了助力。

图片
图片